第三章 走马上任
第二天,便在刘少军和孙大鹏的指挥下,突击队的士兵们收拾好了所有的东西,浩浩荡荡开赴四望山。
四望山海拔1396米,由于四面环山,但与四望山并不直接相连,而是远距数十公里,因此站在四望山上可以了望四周的群山,四望山由此得名。四望山顶有一个四望寨,建于清代,清咸丰7年起,太平军与捻军密切配合,转战鄂皖一带,数次占领霍山县城,迫使知县张组在这个难攻易守的山上修建了这个四望寨,当时的修建情况嵌砌在南门山墙上的《霍山县正堂张瑜夯修堡事》和《四望堡各户目》两碑文中记载,清咸丰11年奉知县修成此寨。 寨墙是用石块垒砌而成,沿山脊走,高度约6米,宽1.5米,围总长约2000米,墙外侧险陡,寨内稍平,阔处不足百米,狭处30米。寨墙每隔一段,筑有小石室,类似碉堡,有了望孔。然而因为年久失修,这里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山顶。
王振华向陈子海要求去四望山搞乡村建设的时候,陈子海不是没有怀疑过王振华的身份,但既然这个地方本来就无法管辖,王振华愿意去,陈子海也就做个顺水人情了。万一王振华真有本事能够收服这个地方的土匪,还能给政府交一些税,作为县长,又何乐而不为呢?至于说土匪摇身一变而成保安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并不新鲜,保安队再翻脸变成土匪的也不少,陈子海只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了。
突击队来到镇上,大大方方地接收了原来乡公所的院子。乡公所废弃多年,有几间屋子已经被外来的流浪汉占了。士兵们端着枪闯进去,一声吆喝,流浪汉们一个个便吓得落荒而逃,把乡公所让出来了。
王振华让士兵把屋子打扫干净,分别安排作为营部办公室、库房、会议室等。在乡公所的大门口,王振华挂上了一块“保安队”的大牌子,而且还很恶趣味地让士兵在围墙上用白灰刷了“人民保安为人民”之类的标语。这就算是接收了当地的政权了。
几个跑到城里去的大户人家的宅子大门紧锁,连个看家的仆人都没有。听周围的居民说,这几户人家只是在每年清明和冬至的时候,在县里保安队的保护下前来烧纸扫墓,住上几天时间,所以他们的屋子也没人敢占,不过屋里除了家具之外,已经一无所有了。王振华指挥士兵直接把各家宅院的锁都给撬开了,每一处宅子分配给一个连队作为宿舍。现在全营也只有40多人,一个连其实只有一个班的编制,住一所宅子还觉得空空荡荡的。
“队长,咱们就这样把人家的房子占了,等正主回来怎么办?咱们现在可不是土匪了。”刘少军提醒王振华说。
王振华牛皮哄哄地说:“管他呢,先住着。现在有枪就是草头王。你没听居民说吗,他们要到冬至才会回来,离现在还有三个月呢。等过了三个月,老子就已经有钱了,直接给钱买下来不就是了。”
孙大鹏等人没有刘少军那样谨慎,听到王振华下令撬门,二话不说,操起家伙就开始干活了。进了宅子以后,大家争相跑到财主老爷房间的大床上去滚了几滚,倒是把自身本色发挥了个淋漓尽致。
王振华自己也找了一个院子作为自己的私宅,他住在财主老爷的正房里,王修平带了三名士兵组成一个临时的警卫班,住在厢房里,连安保加勤务一起做了。王修平现在已经当了警卫班长,也是手底下能够带兵的人了。
刘少军带了几个士兵住在乡公所,看守办公室和物资。目前整个突击队的物资少得可怜,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些帐册之类的东西还是有的。王振华说了,一旦有了钱,就要大规模采购各种装备,到时候就得有专门的仓库保管员了。
从小在军营长大的王振华对于管理没什么才能,也就懒得操心,因此把各种具体的杂事全部扔给了几个手下去处理。胖乎乎的吕建对于管家理财颇有兴趣,忙里忙外地把大家安顿下来,又到镇上讨价还价地给大家置办了新的被褥等物品,每天劳累,居然还又胖了几斤。由于突击队目前还没有集中的营房,因此每天的口粮和菜金都分配到了各连,由各连自己想办法买菜做饭。
刘少军在街上和镇外都安排了岗哨,镇口用木头搭了一个高台子,每时每刻都有士兵面瞭望警戒。虽然突击队现在暂处于国军统治区,但现在大家都是小鬼子的眼中钉肉中刺,对于小鬼子的戒心始终是存在的。
王振华看中雷刚是个有些思想的人,便把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交给雷刚去做。他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写出来,叫雷刚背熟了,再教给所有的士兵。士兵们大多是贫苦农民出身,所以突击队在群众纪律方面还是有一些基础的,王振华提出的要求,在士兵中没有受到什么阻力。王振华本来想把八路军帮群众扫院子、挑水之类的光荣传统也在突击队里推广,但转念一想,还是先搁置一下吧,部队是刚刚由一个国--军会改编而成的,与八路军相比,素质根本没法比。
为了做好群众工作,王振华让人找来了镇上有些威望的几个老头,强耐着性子和老头们寒暄了半天,最后赢得了老头们的认同。王振华请这些老头组成一个镇议会,负责做部队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工作,请他们协助监督和举报士兵们的不轨行为。老头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亲民的军队,一个个感动得颤颤巍巍,连连向王振华鞠躬,说了一些诸如“岳武再世”之类的废话。可惜他们说的文言文,王振华一句都听不懂,烦得抓耳挠腮,好不容易才把他们打发走了。
在王振华的心里,这个小小的四望山,就是突击队未来的根据地了。霍山县这个地方,位于大别山山脉,历来都是藏兵的好地方。四望山四周群山环抱,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如果遭遇重兵进攻,镇子以外也有足够大的纵深可以腾挪。王振华从无数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建设根据地的经验,他把这些经验一点点地回忆出来,然后交代手下的几员战将去逐一落实。
王振华深知,突击队未来的敌人,是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军。从战略地位上说,霍山县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具有开展抗日斗争的重要基地。离1937年还有五年了,王振华要抓紧时间,把四望山建设成一个钢铁堡垒。王振华是喜欢打仗的人,但他最愿意选择的敌人,是外寇,而不是内敌。是骡子是马,到抗日战场上去遛遛吧。
把根据地的事情安顿完,王振华交代刘少军和吕建两个人守家,自己和孙大鹏、张志坤、王修平等人带着十名士兵跟二十几个村民一起出发进山去了。没有人知道他们此行是去干什么,只有一点让大家能够有些猜测的余地,而且他们随身携带着王振华在洪洞县县城找铁匠定制的锹、镐等工具,这些工具用的都是好钢,能够劈开坚硬的岩石。
看着王振华带了十名士兵跟二十几个村民进山,许多人都不清楚,王振华是要去干什么。
“队长,我们这是要去干什么啊?不会是去挖矿吧?”孙大鹏边走边不放心地问王振华,“可是我们也没听说过附近有什么矿产啊。就算是有矿这里也没有路运出来啊!”
王振华笑着说:“连着你也知道,不会你以前是干这一行的吧。”
孙大鹏听出王振华是开玩笑的意思,但琢磨不透其中的玄机。他接着说道:“你开什么玩笑,我哪读过什么书啊。我爹过去干过这个,我听他讲过一些事情而已。”
王振华惊喜地说:“你怎么不早说呀,我还愁没个懂行的人呢。好吧,这事就交给你了。到了地方,我会告诉你怎么回事,至于怎么挖,就听你的安排了。”
王振华对于这一带的山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过去他曾跟地质考察队来这里警戒过一次。与70多年后相比,现在的山更绿,更原始,王振华记忆中的公路、电线杆、无线通讯基站等地标现在都还不存在。不过,当初他们警戒的时候,王振华曾经煞有其事地观察过四周的地形,排过兵布过阵,所以现在看着山峰、山谷的形状,王振华确信能找到自己的所要找的目标。
“往后传,不许问去哪里,不许问干什么。”王振华对身边的人说。
“往后传,不许问去哪里,不许问干什么。”后面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营长的训示。
王振华这次带来的士兵都是经过刘少军等人甄别过的,确认是对于突击队这个集体有着一定忠诚度的老兵。现在突击队就是王振华的起家资本,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也只能依靠这些人了。
终于走到了王振华想要找的地方,王振华在前世到这里来的时候,这是一片繁忙的矿区。而现在,它还未揭开自己的面纱,依然覆盖在一片青葱的植被之下。王振华清晰地记得,当初地质考察队队长曾经指着一处峭壁向他们介绍过这里的。
“到了,就是这里。”王振华说。
孙大鹏看了看周边的地形,皱着眉头说:“队长,你不会搞错吧。这个地方,我根本就不是什么风水宝地,而且你怎么会知道这里就有宝藏呢?”
·············································
“大鹏,你过来,我告诉你这里的秘密。”王振华对孙大鹏说道。
孙大鹏跟着王振华走到山崖边,王振华拍拍石壁,问孙大鹏:“大鹏,你知道这里面藏着什么东西吗?”
孙大鹏摇摇头,这些天,王振华带给大家的惊奇已经太多了,王大成实在猜不出这一回会是什么。
王振华轻轻地对孙大鹏说出了两个字,王大成的嘴巴张得老大,半晌才憋出一句话来:
“队长,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