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章 神奇山水谜样人(二)
不牵牛就不牵牛吧,干别的总行吧?于是于广源指使儿子去锄草。半晌后于广源去看看儿子的战果,不看则已,一看差点把肚皮气破:整个地里不见人影,只有长锄横在那儿,锄头明晃晃地似乎向着他冷笑。气急了的于广源到处寻找儿子,却发现他在龙吟河岸向阳的凹处呼呼大睡!
让他铡牲口草,没有二分钟的功夫,续草的觅汉就再也不见铡刀落下来,抬头看看他,发现他已经拄着铡刀把睡着了!
于昭湘回到不到一年,于广源好像老了十岁!
妻子李氏劝他说:“孩他爹,算了吧,有咱娘的时候不是经常说‘能管不如别摊着’这句话吗?别管了,树大了自直。”
极少反驳妻子的于广源这次毫不客气地训斥李氏:“你知道个屁!都是因为你,孩子不好拉(四声)送给二娘,三要是从小在家会现在这样子么?惯子如杀子,杀子出孝贤。我在打三的时候你别多嘴,再多嘴连你也打!”
最气人的事发生在四月中旬。
于广源知道儿子力气大,那一天,他量才而用,让儿子打扫牲口棚。约莫一个时辰过后,于广源去看看他到底清理了多少,一进场院门口就发现他骑着枣红马在场院里转圈,再进牲口棚里一看,八十岁的老吴却在牲口圈里拿着铁锨挥汗如雨!
气愤之极的于广源随手拿起一根棍子朝着于昭湘的脊梁狠狠地砸过去,力量之大,让旁边的觅汉吓得目瞪口呆。棍子落在于昭湘的脊梁上,“嘎吱”一声,手脖子粗细的棍子断为两截!于昭湘一头从马上栽下来!枣红马惊得在场院里乱窜。
怒气未息的于广源还想继续打儿子,被两个觅汉死死抱住了。这两个商姓觅汉一个叫商志忠,一个叫商怀德,从族上论两人是叔侄,不过早已经出了八服了。外面的吵嚷声惊动了正在棚里干活的老吴,他出来一看于昭湘在地下坐着,急忙上前扶起他。这一下子实在太狠了,脊梁上漫着衣服渗出血迹!
老吴一看,火往上涌,他的眼睛瞬间血红血红的,从眼前的情形他马上判断出是于广源打了于昭湘,他三步两步追上正在被两个觅汉架着走的于广源,二话不说就把他的上衣领子揪住了!旁边的觅汉看到老吴疯了一样,急忙去拉他,谁知道老吴虽然年迈,力气却是大得惊人,两个人硬是拉不开他!
老吴虽然神经有点问题,但是几十年的主仆之情终究没让自己的拳头落在于广源的身上,他只是揪着于广源的衣领对其怒目而视。
这时候,于昭湘从地上爬起来,踉踉跄跄地走到老吴的跟前,一个耳光朝着老吴打过来,耳光结结实实地落在老吴的脸上,老吴一下子懵了!他松开手,站在当地,两只手贴在大腿外侧,一动也不动,就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在挨训一样!
第二天本来是上学的日子,但是于广源的那一棍子打得实在太狠了,于昭湘走路的时候只能是趔趄着身子,两个肩膀一高一低十分滑稽。李氏和丈夫请来了医生给他诊治。
凤鸣镇上的医生姓黄,单名一个祁字,黄家是祖传的医术,据说其祖上曾经给乾隆爷瞧过病,并深得乾隆爷的赏识。黄家行医最重医德,多少年来,黄家奉行“先医后钱,先穷后富”的行医原则,在镇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黄家传到黄祁这一代是十三世了。黄祁今年三十多岁,他的父亲当年因为给人开错药方致人终生残疾悔恨不已,最终上吊自尽,死前给儿子留下一句话:奉养因自己之错而致残的人天年。母亲随后也用一根细绳尾随父亲而去!
黄祁黄医生自此行医更加勤谨小心,只要有人来请,他不管黑天白天,不管刮风下雨一定是随叫随走。论辈分,黄祁喊于广源叔。
凤鸣镇的姓氏比较杂,粗算起来有四十多个姓氏,其中的于家和孟家人口最多,其他比较大的姓氏有李、王、魏、崔等。在凤鸣村有条不成文的规定:一旦两姓之间结亲,后人必须遵照结亲时的辈分称呼,下去几百年依然不改。就拿于家来说吧,于家在凤鸣镇的历史有五百多年了,自从于家的第一世祖和孟家结亲以来,于孟两家一直恪守当初的辈分,几百年来一直相互论亲,从不越轨。
黄祁急匆匆来到广源家。
于昭湘此时正趴在炕上看书。
李氏站在炕前看着儿子血肉模糊的脊梁直掉眼泪,看到黄祁进来,李氏急忙嘘寒问暖。黄祁恭恭敬敬地回答完毕李氏的问话后,上炕揭开于昭湘的上衣。不看则已,一看不禁倒抽一口冷气:一道棍痕紫中透黑,皮破处,红黄色的汁液不断渗出来!
“广源叔真下得去手!”黄祁心中暗道。
对于皮肉之伤,黄家历来讲究内外夹攻。黄祁黄医生很快开出药方,李氏按方从黄家药铺里抓来中药,每一副药都是两包,一包熬药内服,另一包放在蒜臼子里捣碎,用温开水和好敷在伤处。
处理完伤口,黄医生交代了忌口的食物就要离开,于广源要留他吃饭,黄祁坚辞不就。
于广源虽然对儿子怒气未息,但是对于儿子在关键时候的表现还是心怀感激的。
于广源知道老吴的一些底细,深知他身怀绝技,知道老吴的拳头一旦打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据凤鸣镇的老人们说,老吴在同治年间就在龙吟河两岸流浪,那时候于广源还没有出生呢。
老吴的精神时好时坏,遇上阴雨天他经常独自一人跑到山北的老石坑边上放声痛哭,哭声凄惨,声震数里之外。两个商姓觅汉经常听到老吴在深更半夜哼着谁也听不懂的歌谣,他们最经常听到的是“兄弟姐妹啊,纱青袄啊”,翻来覆去就这一句,谁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于广源心细,他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听到父亲给他讲灭“捻子”的故事,他很早就怀疑老吴是一个侥幸活下来的“捻子”!所谓的“纱青袄”很可能就是“杀清妖”。
为了弄清事情的真相,他曾经去镇公所找到镇长张启己,向他借来一本民国初年编写的《河阳县志》,找到了关于捻军在河阳县活动的记录。结果他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同治七年仲夏,清兵追小宁王甚急,于河阳城东三十里之大麻湾及之。时暴雨如注,霹雳震天……白刃相接,血积麻湾,一水尽赤!然终不得(小宁王),其率三十余骑东下,不知所终……看过了河阳县志的于广源还记起了老吴初次见到他父亲于继祖时候的情景:老吴远远地看着于继祖,眼里的表情非常复杂,有仇恨,还有恐惧。于广源现在认为这是因为于继祖是将军出身,举手投足之间带着清兵印记,而作为清兵死对头的捻子老吴自然是既恨又惧。
引起于广源对老吴怀疑的还有老吴的功夫。
一般人是不会骑马的,尤其在乡下,马都是用来拉车耕地的。但是老吴不但会骑马,而且骑马根本不用马鞍,骑光背马如脚抿杏核一样简单!老吴生活邋遢,不修边幅,胡子乱七八糟很长了也不剃,走在街上十足一个要饭的。村里几乎家家养狗,每家的狗都是撒着养的,老吴的形象自然经常惹得狗儿围着他咆哮,老吴对此毫不在意,看都不看这些狗们一眼。但是有一次一只恶狗好像疯了一样呲牙咧嘴地朝老吴冲了过来,朝着老吴的大腿就要下嘴,就在狗嘴就要碰上老吴大腿的时候,谁也没有看清老吴是怎样抬起的脚,只见他的穿着布鞋的左脚准确无误地踢在狗的下巴上,恶狗的上下两排牙瞬间把舌头咬了个对穿,当场闭气而亡!
红枪队在龙吟河南岸如火如荼的时候,凤鸣镇镇长张启己和几个富户商量后请来武师教镇里年轻人练武术。武师姓兰,长得膀阔腰圆,打起拳来虎虎生风。于广源作为出资人也去看过兰武师的表演,但是他认为兰武师的花架子太多,如果让武师和老吴过招的话,那个武师一定不是老吴的对手。老吴的功夫,简捷而实用,很像当年自己的父亲于继祖的功夫。于广源出外做事,只要有老吴随从便可高枕无忧。
老吴自从于昭湘回到老家以来一直显得极为兴奋,一天之内,他只要见到于昭湘一面,一整天都乐呵呵的。一天见不到于昭湘他就丧魂落魄,晚上难以入睡,两个觅汉极力劝说也不管用。对于于昭湘的话,老吴言听计从,他在别人面前是一个耄耋老汉,但是在于昭相面前却像一个腼腆的孩子。
“湘儿一定是长得太像一个人,这个人可能影响了老吴的一生。”于广源想。
因为年龄的关系,于广源早已不让老吴干重活了,只是让他喂牲口而已,他于是整天呆在牲口棚和旁边的小屋里消磨时光。老吴极少外出,只是每到下大雨的时候常常独自一个人偷偷不知道跑到哪里,但是很快自己就回来。他向来不多说话,在街上见到别人和他搭腔,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凤鸣镇人历来有不欺生的优良传统,对于老吴,人们更是对他客客气气,毕竟他是于广源家的觅汉。
别看老吴邋邋遢遢,却做得一手好菜,尤其对于肉食,那真是一绝啊!凤鸣山上多的是野兔,同样的兔子在老吴手里做出来那真是山珍海味一般。老吴做菜非常讲究,兔子扒皮之后绝对不立即烹调,他一定要不辞辛苦从龙吟河挑来河水把扒皮的兔子浸泡一个晚上。经龙吟河水泡好的野兔浑身雪白,没有一点血污,然后不管是煎炒还是烹炸,老吴样样俱精。当野兔半熟的时候,其香气慢慢向四周溢去,让无数的人为之垂涎三尺!老吴平常时间很难见到他洗手洗脸,穿着也是邋里邋遢。但是每次做菜之前,他都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干干净净。如果有人问老吴一年刮几次胡子,只要弄清他做了几次饭就知道了!做菜的老吴两眼发光,神采奕奕,比正常人还要机灵十分。看老吴做菜实在是一种享受,他切土豆根本不用菜板,而是一手拿土豆,一手拿刀,土豆在他的手里三转两转就成了土豆丝,切的最细的一回是把一个土豆切成了五千多根土豆丝——有人当面数过!“能吃老吴一顿饭,豁出性命也划算”,凤鸣镇逐渐有了这种俗语。凤鸣镇阔气一点的人家有喜事的时候都拿出十二分的恭敬请老吴帮着做菜,但是没有一家请得动他,有时候人家让于广源帮着说和也无济于事。不少人想偷学老吴的手艺,于是研究他使用的调料,但是研究来研究去却发现老吴使用的调料不过就是桂皮、丁香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