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诉 阅读记录

第三十四章 战斗堡垒(一)

“立正!向右转!齐步走!”

伴随着一声声的口令,在竹园镇外的大空场上,一支队伍正在进行着训练。值得注意的是,队伍里的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而且都是穿着农家服装,原来,这是竹园镇新成立的民兵部队。

经过两三个月时间的磨合,突击队已经在竹园镇扎下了根,影响力则已经扩散到了整个浠春县以及周围几县的一些乡镇。而且平波镇的工厂人员也陆陆续续的向这边搬迁着。王振华去拜访了浠春县的县长和国民党驻军的连长,故伎重演,又说了一番诸如南洋回来之类的鬼话,同时给每个人塞了一叠绿色的美元纸币,从而换来了县长的认可,突击队在竹园镇的存在就完全合法了。和平波镇一样,竹园镇也是位于山区的贫困镇,当时的政府对于这样的镇子是不太在乎的。

王振华不打算分出突击队的力量来保护竹园镇的安全,在与沈红英等人商议之后,决定建立竹园镇的民兵组织,作为地方部队,在未来的战争中协助突击队作战。突击队现在军用物资的供应十分丰富,王振华让乐家林安排,把在平波镇的库房里存放着的一批旧枪拿来发给竹园镇的民兵。即使是如此,沈红英也乐得直蹦高了,据她说,这些突击队淘汰下来的旧枪,比当年红军用的枪还要新得多了。王振华表示,弹药可以敞开供应,一杆枪可以配上二十发子弹,所有的民兵一定要练好枪法。

组织民兵的通告发出后,报名的人挤满了竹园镇社区服务中心,也就是王振华解释为“社会主义苏区”的那个服务中心。王振华原来的想法是招五百名左右就可以了,能够对付一般的毛贼,维护一下地方上的治安。结果一口气招到了近千人,还有一些人因为没有被选上而愤愤不平的。由于红军在此地曾进行过几次扩军,当地的青年大多跟着红军走了,参加民兵的,只有一些妇女和年龄较大的男人们。不过,这些人在训练时都是劲头十足,军事素质提高很快,刘少军估计,这支近千人的民兵,战斗力不会亚于国--军的一个普通团队。

“难怪都说这个地方人人好汉,我算开眼界了。”王振华感慨地对沈红英说。

沈红英骄傲地说:“那当然,我们这里的老百姓,是最有觉悟的。”

“你有没有跟他们说,拿了枪,将来就有可能要上战场打仗的。”

“这还用说,当年搞赤卫队的时候,他们都拿过枪的。”

王振华说:“红英啊,我可警告你,这些民兵放在这里,你必须严格进行控制。他们现有了枪,万一有人去找地主老财报仇,对我们的影响可就大了。”

沈红英说:“王队长,你就放心吧,我们的纪律严着呢。”

根据从后世得来的关于抗日根据地的知识,王振华指导沈红英等人,对竹园镇进行了全面的改造。竹园镇自古以来,就已经筑有雄伟的关城,此乃兵家必争之地!

刘少军忽然问道:“队长,你打算在竹园镇的旧址修建要塞?”

“对!”王振华点点头,又手指前方说道:“少军,你看,竹园镇左有齐鸾山,右有虎都山,两山相夹,地势险要,我军若将两山挖空,改建成两座要塞,再在四周的小山上修建碉堡群及地道战壕网,日军纵然集结十个师团来攻,也休想破关!”

“什么,将两山挖空?”刘少军凛然说道,“再改建成大型要塞!?”

“对,将两山挖宽,改建成大型要塞!”王振华目露寒光,重重点头。

关于这想法,王振华酝酿了也不只一天两天了,说起来还得感谢日本人呢。

因为历史上的滇缅大反攻中,曾经有过一场对于日军来说堪称经典,但对于国--军来说却堪称惨烈的要塞攻防战,那就是一一松山战役!

1940年5月,日军第6师团动用工兵联队外加强征而来的六十余万名民夫,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将松山以及附近小松山、滚龙坡、黄土坡等六座小山的山腹几乎挖空,最终建成了一座以七个子母碉堡群为主体的大型要塞。

整个要塞状如隐藏地下的大型蚁巢,地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通电、通风以及供水等设施一应俱全,而且表面阵地全部以钢板、;原木、水泥、沙包反复加固,既便是挨上且的重磅航-空=炸-弹或者180口径的重炮轰炸,也可安然无恙!

凭借这座“大型蚁巢”,日军一个残兵联队不足一千步兵(非战斗人员不计数),却将拥有野战炮群以及英美空军助战的两万中国远征军挡在关前整整三个月零五天,最后攻破阵地时,国--军竟伤亡了将近八千人,中日两军的伤亡比例竟高达卜8!

日军能将松山及附近六座小山挖空,建成庞大的松山要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将上门关左右两侧的齐鸾山、虎都山以及附近的十几座小山挖空,建成更为庞大的土门要塞?土门要塞一旦建成,绝对将成为日军华北方面军的绞肉机!

刘少军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凛然说道:“队长,要在短时间内挖空齐鸾山、虎都山以及附近的十几座小山,并构筑起完备的碉堡群,工程量可是不小啊?”

王振华点了点头,说道:“工程量是不小,但我们只要在两年之内建成,还是有可能的。首先我们现在使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我们这么大的计划,而且当地还有这么多的劳动力,这就不是什么问题。”

······················

竹园镇县城,突击队的营部。

王振华正在纸上勾勾画画,计算着什么。

修建要塞的地点王振华已经选好了,可具体的设计、施工方案却还没影呢。

王振华要修的是正儿八经的大型要塞,而不是随便砌几座碉堡,更不是随便挖几个防空洞或者地道这么简单,这么大的工程,必须要有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负责,首先是根据山体地形做出一套合适的设计方案,然而再根据方案严格施工!

工程的监管也必须得有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负责,别人也不知道结构强度不是?

若是让个门外汉来监管,结果费尽艰辛以及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起来的要塞却经不住日军一通小口径榴弹炮的炮击,那乐子可就大了。

值得庆幸的是,在金钱的诱惑下王振华从美国讨来的第一批专家以及技术工人已经抵达井陛县了。

其中的二十多位专家不是各大高校的教授,就是各行各业的工程师,不过,兵工整理厂的专家和技术工人却是一个不见,这显然不是巧合,国民政府当然有兵器方面的专家,汉阳兵工厂的技术工人更是数以千计,这显然是蒋委员长故意为之。

王振华画了没多久,就将纸张从笔记本上撕下,然后揉成一团扔进了垃圾桶口

垃圾桶里,已经有不下十几个废纸团了,这上面都是王振华的“设计方案”,不过这所谓的要塞“设计方案”连王振华自己都觉得脸红,虽说自个带兵打仗是把好手,可在土木工程学方面还真是个门外汉,穿越过来的也不行。

“队长!”刘少军忽然大步走了进来,啪地立正说道,“专家们来了。”

王振华赶紧放下铅笔,又合上笔记本,然后亲自迎到了营部大门外。

在营部大门外,王振华终于见到了那二十几个专家,这些人有穿西装的,有穿中山装的,也有穿土布长衫的,大多数人都戴着厚厚的近视眼睛,斯斯文文的样子,王振华在打量他们时,专家们也都在审视着王振华。

看到这批专家浑身上下都透着简朴、睿智、奋进的气息,王振华心里不禁泛起一阵微微的激动,不仅仅只是因为竹园镇根据地迫切需要这批专家,更因为这个时代的专家才是真正做学问、真正道德高尚、真正学术精湛的专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