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战斗堡垒(二)
当下王振华与专家们一一握手寒喧,又将他们请进了营部。
待专家们纷纷落座,王振华又亲自给专家们到茶,然后一一询问名讳、专业,轮到中间有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时,起身自我介绍道:“王队长,鄙人茅亦升,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土木工程学,后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理工学院攻读桥梁学。”
王振华闻言猛然一个哆嗦,拿在手上的暧瓶险些就失手打翻在地!
茅亦升!?这可真是真正的土木工程学专家,也是绝对的桥梁专家!中国历史上第一座钢结构好铁路、公路两用桥,钱唐江大桥,就是茅亦升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主持设计的,通车应该都还不满两年吧?
看到王振华手忙脚乱的样子,茅亦升纳闷道:“王队长,你怎么了?”
王振华放下暧瓶,神情激动地道:“茅先生,您来得可真是太及时了,我们竹园镇根据地正打算修改两座大型要塞,建材、人工都不是问题,关键就是找不着合格的设计人员,现在可好了,有了你这位土木工程专家,设计问题就解决了!”
茅亦升点了点头,说道:“王队长,设计方案不是问题,不过你得把具体要求,也就是要塞的各项设计指标明确下来,另外,我也得去要塞选址实地勘察一下,再有就是,我向您推荐两位同仁,他们也都是土木工程专家。”
“哦?”王振华喜不自禁道,“这两位专家也在场?”
茅亦升点点头,手指身后两位专家介绍道:“这位梅小春,美国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硕士毕业,这位秦秋扬,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学硕士毕业。”
那两位专家也纷纷起身,王振华赶紧上前分别与之握手,与剩下的专家一一握手寒喧之后,王振华又回头吩咐刘少军说道:“少军,让炊事班马上整备酒席,今天晚上,我要给专家们接风洗尘!”
···················
第二天竹园镇右,虎都山。
王振华正陪着茅亦升、梅小春、秦秋扬等三位专家在察看地形。
王振华边走边向三位专家说道:“修建土门要塞的目的就是阻止日军的坦克、火炮、装甲车以及辎重车辆等重装备无法进入太行山腹地,确保竹园镇根据地的安全!”
茅亦升道:“王队长,我想听听你的关于土门要塞的大概构想。”
“我的大致构想是这样的,以齐鸾山、虎都山为基点,构筑两座大型母碉堡,彻底锁死天希口,再在四周的十几座小山上构筑小型母碉堡,以屏护齐鸾山及虎都山,每座母碉堡周围再辅以数量不等的子碉堡,母碉堡以及子母碉堡之间都必须有地道相联,而且必须能够承受500磅航弹的轰炸或者150mm口径重炮的炮击!”
茅以升点点头,问道:“王队长,这座要塞你打算驻多少军队?”
王振华想了想,答道:“一个团吧,加上非战斗人员,大约三千人!”
历史上,坚守松山要塞的日军只有一个三流残兵联队,一线步兵还不到一千人,却愣是阻击了两万国--军足足三个月,如果不是最后国--军采取了爆破战术,日军的阻击时间肯定还会更长,中日两军的伤亡比例也肯定会远远大于1:8!
茅以升等三位专家在土木工程学上的造诣显然要远远强过日军军官,因此,土门要塞的各项技术指标肯定会超出历史上的松山要塞一大截,有了土门要塞,以突击队的战斗力,一个团就足以挡住日军一个野战师团至少六个月!
日军调集更多的军队也没啥,因为天希口的正宽就那么点。
日军就算调集十个野战师团前来扫荡,也只能是一个师团一个师团往上填。
所以,只要储备足够的弹药和粮食,土门要塞有一个团的守备兵力就足够了。
日军如果有真正意义上的山地师团的话,就完全可以从侧面绕过土门要塞,直接向太行根据地的腹地发起进攻,不过很遗憾,日军的战斗序列里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山地师团,甚至连真正意义上的山地旅团也没有一个!
当然,日军也可以拿野战师团当山地师团来用,不过效果就不好说了。
日军的野战师团早已经习惯了“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的战术,而且平时练的就是个步炮协同,如果骤然间失去战车分队以及野炮联队的火力支援,又没有辎重联队的后勤支援,还能剩下几分战斗力?又能坚持作战几天?
这样的野战师团要是进了太行根据地腹地,绝对是找死!
茅亦升点了点头,又道:“王队长,我刚才数了数,除了齐鸾山、虎都山两座主峰以外,四周还有十六座小山,为了便于区分,我现在分别给他们标号‘1’到‘16’,也就是说土门要塞需要修建十八个子母碉堡群!”
“比邻的子堡之间也必须能够提供火力支援,绝对不能留下任何射击死角!”王振华补充的说道。
“明白。”茅亦升点点头,又道,“而且每座母堡都必须设计成多层结构,露于地面以上的为射击层,其余诸如军火库、伙房、储藏室、配电房、官兵宿舍等设施必须隐于地下,所有设施都必须保证至少三千人的生活战斗所需!”
王振华道:“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设计成五千人的规格。”
“我们尽量。”茅亦升点点头,当下和另外两位专家开始在地图上标注起来,在地图上对相应山峰分别标号之后,三位专家又各自拿出一个笔记本,开始绘制抱犊山山体草图,之后又分别登上齐鸾山以及外围十六座小山,一一绘制了山体草图。
一直忙到天黑,王振华才陪着三位专家返回了集团军司令部。
竹园镇的建设工作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到1936年九、十月份的时候,整个镇子已经建成了一座王振华心目中理想的战斗堡垒。王振华在镇子里建立了突击队的前敌指挥部,与朱山镇的后方司令部遥相呼应。反正突击队现在也不缺通讯器材,几部大功率的电台分别设立在平波镇、竹园镇和上海的情报站里,每天交换着各自的信息。王振华一年多的时间都呆在竹园镇,平波镇能搬迁的已经全部搬了过来,在茅亦升的帮助下,竹园镇的复地已经修建了几座大型地下基地,并建造了几座地下炼钢厂与兵工厂,而且突击队的大部分队伍也都驻扎在竹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