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疏散
1937年的春节过后,王振华送走了张天佑夫妇和平波镇的孩子,还有刘少军他们的军属,他们将在美国接受中学或者大学的教育。
王振华在美国存了一大笔钱,其中不有他把几种后世的发明当成专利卖给美国制造商的收益。这些钱被分成了几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在美国购买军事物资,一部分汇回国内,换成法币之后,用于支付士兵的军饷和部队的日常开支,还有一部分是王振华留着未来使用的,现在就可以从这部分钱里为留学的孩子们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了。
“孙叔叔,你等着,我要去美国学习开战车,回来以后,开着战车打鬼子,肯定会比你打的鬼子多。”刘少军三岁的儿子刘胜利临行前这样对王振华说道。
孙大鹏笑着地说道:“等你回来,我们都已经把鬼子打跑了。”说完,他伸出手去,打算照常去拍拍刘胜利的脑瓜顶。
刘胜利不满地晃着脑袋,躲开孙大鹏的骚扰,说道:“哪有那么快,王叔叔都说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要打好多年的。你等着,我学东西快,很快就会回来。”
王振华凑上前说:“胜利,不急,慢慢多学点东西。即使仗打完了,国家也同样需要人保护。中国最缺的是技术人才,而不是在前线打仗的战士。”
刘胜利摇晃着小脑袋说道:“是,我记住了。”
王振华回头看看孙大鹏,在他肩膀上轻轻拍了拍,说:“看看人家,知道啥叫觉悟不?”
吕建走了过来,给刘胜利递了一包吃食,吩咐道:“胜利,到美国去要多吃饭,听说美国那地方缺米,天天都是吃面食的,你不要挑食,知道吗?”
·························
王振华和张天佑也聊得正欢。不过,男人之间的话题就不是这些家长里短的内容了,而是涉及到国家大事。
“振华,你觉得这场战争,会打多长时间?”张天佑问。
王振华装作思考的样子,答道:“我估计,起码也要六七年时间吧。中国国力衰弱,不可能速胜。小鬼子是经不起消耗。所以,我觉得双方肯定要相持一段时间,最终日本无法支撑,以战败而告结束。”
“这么说,我要想重新回国出力,还得等六七年时间了?那时候,我也该五十出头了。”张天佑笑着说道。
王振华摇了摇头说道:“也许时间还不止这些吧。打跑了日寇,难免国内还得再打几年。我看,蒋委员长答应的国共合作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未来国共两党估计还得打个你死我活呢。”
“怎么会这样?”张天佑叹息道。
“张矿长,如果国共相争,你是愿意支持共=产=党,还是支持国民党?”王振华小心翼翼地问道。
张天佑沉吟了一会,说:“共=产=党我接触不多,他们宣扬的主义,我倒也有几分认同的。我听人说起过,共=产=党在苏区搞民主化建设,颇有些成就。他们官兵平等,很有些新鲜气息。不过,我想,如果国共重开战事,共=产=党应当是没有什么胜算的吧,毕竟国民政府拥有一国的力量,共=产=党现在才几万之众,又能如何呢?”
王振华呵呵一笑,说:“这个问题,要不我们过几年再讨论吧。你在美国踏踏实实地多呆几年,多搜集一些技术资料,替国家翻译一些科技文献,未来天下太平了,你再回来施展才华不迟。”
“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吧。”
“还有,张矿长,到了美国之后,你替我多留意一下美国的军事装备动向,如果有什么新装备问世,设法帮我们弄到一些。美国技术先进,他们的装备拿过来,能够对我们的抗日斗争发挥极大的作用。”
“这是一定的,振华,你就放心吧。我即使去了美国,心还是中国心。”
大家正聊着,吕建跑来报告说,他雇的车已经来了,大家可以上车了。上车的场面自然是乱哄哄的,亲朋好友们哭哭啼啼地,“再见”和“保重”等声音不绝于耳。那些朱山镇的孩子都是第一次出远门,而且一走就是上万公里,家长们都是千叮咛万嘱咐地。不过,大家都知道,孩子们是去美国读书,读回来就会像张矿长那样有学问,能够挣大钱,因此心里也就都是充满着欢喜了。
大卡车拉着张天佑夫妇和一车孩子们,沿着平波镇通向外界的唯一公路缓缓离去了。他们将从杭州乘船去上海,再换乘邮轮前往美国。王振华看着汽车渐渐远去,回过头对刘少军等人说:“好了,把我们民族的种子送去培育了,未来的世界就让他们去建设吧。从现在开始,突击营开始整编,咱们就准备放开手脚跟鬼子大干一场吧。”